公告版位
- Dec 31 Thu 2009 02:12
蘭心唱片售價
- Dec 30 Wed 2009 20:19
« All'Improvviso » Ciaccone, Bergamasche e un po' di Folie...
- Dec 30 Wed 2009 19:32
α(Alpha) / 音樂如畫、畫如音樂的法國精緻古樂廠牌
轉載自代理商文章
α(Alpha)是年輕的法國古樂廠,國內另一代理商曾經短暫引進過,可惜並沒有引起什麼迴響。
ALPHA由管風琴家與音樂學者J-P Combet先生創立於1999年。
ALPHA是一個古樂廠牌(※),展現的是古樂復興運動源頭(法國)當今的成熟風貌與技術水平,它們致力於探索古樂領域的更多可能性-特別在音樂予人的無可比擬的愉悅、及所富有的感官與知性的美感上。在許多知名作品令人耳目一新的詮釋,與諸般被遺忘珠玉的開拓,十年來,ALPHA所勾勒出音樂世界是廣袤而富麗的。
猶如眼見的美景,ALPHA用心經營每張CD的包裝,並在錄音上貫徹著這個美學,充分捕捉了石造教堂所賦予樂器的明亮音彩,與豐富的堂音。
(※)古樂:以作品當時代的樂器、技術與風格來重現作品風貌。
- Dec 25 Fri 2009 20:33
INA, memoire vive / 法國國立視聽檔案資料庫官方發行
INA, memoire vive / 法國國立視聽檔案資料庫官方發行
INA是法國國立視聽檔案中心的縮寫,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音樂會與廣播演出的音像紀錄,而INA, memoire vive顧名思義,就是藉由INA典藏珍貴紀錄的選輯出版,為這些重要的歷史片刻致上喝采與禮讚,並讓它們在愛樂者心中永誌不渝。
自1992年起,INA, memoire vive製作發行了超過75張專輯,其中大半是音樂會實況,其次是廣播錄音,內容以古典音樂為主,也有小部分其他音樂類型如爵士樂、劇場音樂或重要演說等,絕大部分從未被以任何形式出版。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INA, memoire vive在選擇出版內容上,完全不受坊間炒作大師名盤的影響,堅持發行具備真正獨特性、不凡、罕見且重要的音樂記錄。法、英並呈的解說冊中,除了提示出每一個發行的重要性,也詳載著演奏家專訪及共事者的回憶錄,某中專訪也以聲音形式被安排在CD的最後一軌中。
CD製作上,直接藉由INA典藏的第一版母帶,以INA豐富的經驗與專業能力,在最先進的技術下完成最高規格的數位轉製。高水準的聲音品質再現了活生生的現場,並得到音樂鑑賞者們一致的讚揚。
- Dec 25 Fri 2009 04:15
概談歷史錄音轉錄
作者:林主惟
轉錄,是指CD等以數位方式存放資訊的音樂媒介出現之後,將類比音樂資訊轉換成數位音樂資訊的過程,在八○年代數位錄音普及之前,以類比方式錄製的所有音樂資料,在製作成CD等數位媒介之前,都必須經過轉錄。
- Dec 25 Fri 2009 01:43
從人文主義與音樂傳統觀點看古典音樂歷史錄音
作者:戴天楷
聽古典音樂好多年了,從來沒有過的感動,在最近如泉湧出,而且開始瘋狂進補採購新唱片,雖然荷包大大失血,但來自這些音樂的震撼卻讓我內心翻騰不已,幾個晚上都睡不好覺,一直在想著:我先前幾年的古典音樂真是白聽了!
- Dec 24 Thu 2009 20:36
Karl .Richter 卡爾.李希特 巴哈B小調彌薩
- Dec 23 Wed 2009 20:33
關於貝多芬五號小協的文字
文/林逸聰
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被稱為這种音樂形式中最偉大的一首,原因是其中凝聚了最丰厚的情感。這首作品作于1806年,這是貝多芬的個人命運中特別值得回味的一年。這一年是普魯士与法蘭西決戰的前夜,貝多芬剛剛從耳聾、“海利根斯特遺言”中走出來。這一年秋天,他前往奧匈邊境的馬爾屯法扎爾,這首協奏曲的音樂動机就來自秋天的馬爾屯法扎爾,
在那里他繼約瑟芬与朱里葉之后,与布隆斯維克家的第三位伯爵小姐──姐姐泰麗絲產生情感糾葛,再次受挫后終其一生与愛情無緣。這一年,在他生命中生長出了最具抒情气息的作品──除這首協奏曲外的《第四交響曲》与《拉茲莫夫斯基四重奏》中的慢樂章,几乎都浸透了一种美得令人傷感的沉思默想。
這首協奏曲為當時維也納劇院最优秀的小提琴演奏家克萊門特(Franz Clement)而作,充分考慮了克萊門特對技巧表現的要求,所以樂隊盡管仍然是進行曲式激情洋溢的節奏,卻自始至終是小提琴的和諧陪襯。根据音樂史學家的分析,此曲主題來自馬爾屯法扎爾,也就是說在1806年冬天貝多芬把他秋天的情感淤積轉換成了克萊門特的華彩表達。這是貝多芬惟一的一首小提琴協奏曲,我在其中听到的是一個36歲已進入秋天的生命對女性与愛情的描述。這种描述包裹在作為意志力与情感的剛柔之間,而這意志力中柔腸寸斷恰恰是貝多芬留給我們最動人的精神財富。
剛開始我听到這首協奏曲是比利時有貴族气質的格呂米歐与柏林愛樂樂團前首席施奈德漢及海菲茲演奏的版本,這三個版本曾使我把這首作品單純解讀為貝多芬与泰麗絲甜蜜情感對話的記錄,稱第二樂章為“陽光下的情意綿綿”。因為這三個版本中的小提琴都太亮麗了,它美得耀目,且有些嬌嗔。它与樂隊的關系,几乎沒有沖突──樂隊就像貝多芬來到馬爾屯法扎爾,她在秋天明淨的陽光下一出現,就成為美麗圣洁的化身。他与她的每一次相遇,都构成美的滲透。到慢樂章,完全是一种美麗的傾訴,尤其是海菲茨那种華麗表現,簡直勾勒了一個美得要將人融化的意境。第三樂章的回旋曲就像是情感意味悠長的舞蹈。
而這一切在听到被稱為“小提琴思想家”的匈牙利籍的西蓋蒂1947年演奏的版本后被徹底改變。之前,我曾听北京大學的愛樂前輩嚴寶瑜先生敘述過“文革”前關于這張珍貴唱片的記憶。他說,錄音太早了,放在唱机上噪音劈劈啪啪,就像是打炮,但味道是最好的。等我听到被翻制的哥倫比亞唱片公司的CD時,噪音已經不再像“打炮”,但我确實听到了出乎意料的小提琴的“哽咽”──在本來是陽光下极端甜美的第二樂章,變成了小提琴略似嘶啞的敘述,它与海菲茨的清亮相成了那樣強烈的對比。再仔細听,其實第一樂章的發展部,小提琴表述就有了那种蒼涼。這种蒼涼的彌漫是那樣傷感,到第二樂章完全成了一种凄婉。我開始被這种一個人意志力之后的脆弱情感所震撼。
再之后,我听到了富特文格勒1944年与當時柏林愛樂樂團首席羅漢(Erich Rohn)的錄音,這個在納粹時代被認為是最深刻解讀的錄音又給我提供了另一种体會。富特文格勒以他慣用的放慢速度使整首作品陷入一种迷人的沉思默想,沒有人像他那樣,把樂隊處理得那么弱,在弱中又涌動著一种柔韌。小提琴在第一樂章出現時是一种清麗,但很快就能感覺一种空間的阻隔──樂隊与小提琴好像都被一种不可名狀的關系所左右,使小提琴只能拔高了歌唱。第二樂章,富特文格勒沒有讓羅漢的小提琴极端地“哽咽”,但樂隊与小提琴的對話是那种傷感的無奈,在這种傷感的無奈中既有感傷的婉轉,也有在這婉轉中蘊涵的力。第三樂章則好像是要對這种感傷的掙脫,或者是對這种感傷与掙脫的雙重哀嘆。
有音樂評論家認為,1806年貝多芬徹底埋葬了他對女人從情感上的追求,他的情感內斂在音樂之中,构成了他的音樂中的情感丰富性。按這位評論家的觀點,我們太多的情感都變成平庸的愛情宣泄掉了,而貝多芬的情感凝聚而成他音樂中最打動我們的部分。這构成了這首協奏曲我所喜歡的一种解釋:這是貝多芬在情感上戰胜自己的記錄,而我們從這种戰胜中才感受到了最丰厚也是最輝煌的情感。
- Dec 19 Sat 2009 23:57
傳奇女提琴家 Martzy巴哈協奏曲、Rabin普羅高菲夫,Cluytens指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