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我對於轉錄的要求就是 
錄音母帶裡有些什麼 就給我們什麼 
轉錄師就像演奏家 他的樂譜就是母帶
他必須照譜來詮釋 而不是刪節或變造
這種講法雖然抽象 卻不難體會



我對於轉錄的要求就是 
錄音母帶裡有些什麼 就給我們什麼 
首先是錄音時不可避免的會有壓縮動態的問題 
尤其是年代古老的錄音 壓縮的方式各有不同 
所以要能忠實重播 首先便面臨了'解碼'的問題 
但古老錄音壓縮方式大半沒有留下資料以供參考 
所以'解碼'時便會出現種種問題 
最後的決定 可能還是耳朵 
這時轉錄師對於音樂的體驗程度 是影響轉錄的第一重要關鍵 
其次是音質的處理 
如何將音質真實重現 並減低雜訊的干擾 
這其中的平衡 便考驗著轉錄師的音樂鑑賞能力 
市場上著名的兩個極端 
nimbus選擇完全去除雜訊 但也失去高音部分的泛音 
這種做法殊為不智 可謂是完全外行的做法 
pearl的雜訊向來吵的驚人 但卻是比較正確的做法 
不過pearl的問題是 它並沒有將真實的質感表現出來 
介於中間的例子我舉marston的轉錄 
這位轉錄名人的成品在低廉的音響上可以獲得很好的播放效果 
但在非常好的音響上 聲音並沒有隨之進步 
反而會感受到資訊量的不足 
這是因為marston將音源作了個人品味的'過濾' 
選擇了自己喜歡的部分 而刪除了不喜歡的部分 
並且膨脹了某些頻段(英國人最喜歡的中頻) 讓播放效果較為討好 
同樣的問題充斥在日本版身上 
我至今所接觸過所有的日版唱片都有嚴重的調音(加料)問題 
突顯高音的明亮與中低頻部分的厚實 卻一點都不自然 
器樂的音質不圓潤 龐大的音像是模擬出來的 
我認為這並非正道 
在較為正確的音響系統上面 這些問題都非常明顯 
而就算以耳機來作為聆聽器材 
經過仔細的聆聽比較 並不難發現以上所講的事實 

關於arcipel有爆裂音 或音質遜於日版的問題 
我想可以分為兩個方面 
第一是爆音 許多歷史錄音或現場錄音都有這個問題 
這是因為對於動態的壓縮沒有(或無法)做好而導致的失真 
第二是裂音 可能是母帶保存或錄音時的種種問題所致 
我對於爆裂音的意見是 如果母帶上有 轉錄時就應該有 
將爆裂音處理掉絕對會同時處理掉音源中好的部分 
爆裂音是原本存在的失真 處理掉爆裂音卻是人為的失真 
這種處理只是讓原本的失真雪上加霜 
這種做法常見於日本版 
十幾年前日本流行模擬立體聲版 就是這種做法的進一步延伸 
其實好的單聲道錄音只是沒有定位感 但是仍有空間感 
重現空間感的關鍵在泛音的完整性 
所以正確的做法是完全重建音源中所有的泛音 
而不是模擬泛音 
德國 法國 或義大利在轉錄上與英國 日本歧異的最大原因 
就在於對聲音的理解不同 
同樣的歧異也發生在音響上
對於台灣比例甚高的英國音響愛好者來說 
分辨既有泛音及模擬泛音幾乎是不可能的
因為英國音響器材普遍貧弱於表現高頻泛音 
又喜好突顯中頻 進一步扼殺了高頻泛音的表現力 
發燒友且普遍地以為這是一種 重視音樂性 的表現
音響方面暫按下不表了
我認為英國最好的轉錄出現在testement與coup d'archet 
非常巧合地 這兩家都非常關注於法國錄音 

我對於轉錄的要求就是 
錄音母帶裡有些什麼 就給我們什麼 
轉錄師就像演奏家 他的樂譜就是母帶
他必須照譜來詮釋 而不是刪節或變造
這種講法雖然抽象 卻不難體會


by 
im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elandbooks 的頭像
    elandbooks

    蘭心舊書店&蘭心唱片 二手書,唱片,影片 地址:宜蘭市進士路169號(宜蘭大學旁)

    elandbook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