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張已數月
蘭心書店安然度過第一年
這裡檢討一下自己開店前與現在幾個月做下來思考的關於"一家舊書店"的想法
開店是我一時衝動
覺得故鄉宜蘭需要一家現代化的舊書店
連後山花蓮都有三四家美輪美奐的舊書店了
憑什麼宜蘭會沒有?
便自告奮勇的動手做了 根本沒有想太多
也可能是我腦容量不足沒能力想太多
很多關心書店的朋友給蘭心書店很多寶貴的建議
問題一直在我腦子裡轉
包括
一家舊書店真的需要木質地板與投射燈來營造氣氛嗎?
還是需要營造文人雅士品茗飲酒群聚的盛況?
或是絕版珍品的集散地?甚至最後轉行開古董店?
該收什麼書?或者不收什麼書?只賣文史類的書好嗎?
該賣多少錢?合理的售價是多少?房租怎麼來?
最後是...我還能撐多久?
我喜歡讀先秦諸子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
這些問題在我一次請教同業老前輩的簡單問答間似乎有了答案
子路問政 子曰:「必也正名乎!」
首先我認為書就單純只是書
它是學問的載體 高貴的裝潢能爲它妝點的只是表面
有書店能砸錢搞高貴裝潢很好 可惜我眞的沒錢辦不到也不覺得有需要
內心裡:我希望大家是因為愛讀書為讀書而感到快樂才來書店買書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
我記得蔣勳老師也說"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
一家舊書店如果能做到像公園一樣大家隨時都想來走走
放鬆一下心情 欣賞一下風景 這不是很好嗎?
你幾時看到公園貼廣告拜託大家去逛它?
它也不曾拒絕任何訪客的來臨
越是師心自用的結果反而將它形塑成某種族群的專屬天地
現代社會中每個人不斷凸顯自我膨脹自我
將自己的需求與情感放大到無比重要
於是 書店經營成了文化行銷操作手法下的奴隸
常常我逛書店只看到花招百出的行銷宣傳
卻看不見書
老子曰: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
當智慧的載體"書"需要賣弄身段才能博得消費者青睞的時代又代表著甚麼?
大家拼命塑造氣氛突顯主題炒作熱賣
講座討論各展其才口沫橫飛的規劃願景
諸多行銷手法不厭其煩 令人心發狂
去掉多餘的紋飾讓讀書這種古老的快樂回歸吧
拿起書本打開心靈開始與作者展開你的私對話
其餘的一切都顯得多餘而累贅 書店本身根本也無足輕重
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P.S 如果你連這篇文章看完都覺得很多餘,只知道要來抱書回家閱讀
那我覺得你比我更適合當蘭心書店的店小二。